????“三千里路要走多久?”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存在不確定性,別說是古代,現代也一樣,比如交通工具不同,趕路方式不同,同樣的路程可能相差很數天,騎馬和乘車有著天然上的區別。
????不過若是確定了出行方式的話,倒也可以粗略推算出趕路的時間。
????“三千里要走多久?”
????李云再次問了眾人一句。
????近日天氣回暖,地上積雪融化,渤海城的建設再次重啟,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熱火朝天景象,無數百姓勞碌拼搏,又有婦女簞食壺漿,孩子們也加入進來,幫著大人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李云這幾天一直待在工地上,時時刻刻關注著工程的進度,他并非擔心工程進度太慢,而是害怕百姓干活的時候出危險。
????城墻已經筑了一丈高,再往上需要搭建木架子,古代建城沒有太好的防護措施,一個不小心就容易摔死人,偏偏百姓們干活熱情太高,他們經常把李云的嚴令當做耳旁風。
????您這邊讓我小心?
????可以,俺們聽著!
????您讓俺們綁著繩子?
????行啊,這不是綁著呢么……
????但是等到李云稍微走開,百姓們轉眼就把安全繩扔掉,然后毫無防護的爬上爬下,扛著一根根木頭去搭建架子。
????這或者就是所謂的國人習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管政策是好是壞,老百姓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所以李云不得不抽出大量時間,每天在工地上來來回回巡視,他身為諸侯都要勞苦奔波,其他人自然不可能干坐著,于是每當李云巡視工程之時,他的身邊總是跟隨了一大群人。
????說是一大群人,其實都是官,并且官還不小,起步就是國公。
????比如尉遲敬德。
????比如秦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