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方面,天主教和新教的戰(zhàn)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剛開始天主教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即便丹麥在英格蘭、荷蘭與法國的支持下加入了新教陣營,仍舊敵不過帝國皇帝的打擊。
????景陽二十五年(1629),神圣羅馬帝國將軍瓦倫斯泰接連擊敗丹麥軍隊,將德意志地區(qū)重新納入帝國版圖,兵臨波羅的海威脅到丹麥本土。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被迫求和,與帝國簽訂了《哥本哈根條約》,從此退出戰(zhàn)爭。
????神圣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展到了波羅的海沿岸,與一直致力于建立環(huán)波羅的海大國的瑞典產(chǎn)生了無法彌合的沖突。但瑞典正與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爭奪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一時間抽不開身。
????這時候又一位歷史名人站了出來,極力游說雙方達成了停戰(zhàn)協(xié)議,再說服了法王路易十三,支持瑞典出兵對抗神圣羅馬帝國。
????這個人叫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法國首相,同時還是羅馬教廷任命的紅衣主教。
????如果說俾斯麥是德國崛起的鐵血首相,那黎塞留就是法國強盛的鐵血首相。他上任之后平定了胡格諾派的叛亂,鏟除了國內諸多反對國王的貴族,包括路易十三的兄弟們,讓王權得到了鞏固。
????同時實施重商主義,鼓勵法國工商業(yè)發(fā)展,支持法國商人進行跨洋貿易與荷蘭商人展開競爭,擴大北美殖民地。以外交手段替法國商人在奧斯曼、波斯和沙皇俄國尋找商業(yè)機會。
????在對外方面黎塞留也是個強硬派,他雖然是天主教的紅衣主教,但始終認為國家利益高于教會,并將哈布斯堡家族視為阻礙法國發(fā)展的主要敵人。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黎塞留不光為瑞典掃平了出兵對抗神圣羅馬帝國的道路,還說服法王路易十三每年資助瑞典100萬里弗爾。并極力分化德意志天主教諸侯,誘使他們在瑞典與神圣羅馬帝國的戰(zhàn)爭中保持中立。
????景陽二十六年(1630),年輕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向神圣羅馬帝國宣戰(zhàn),親率大軍在波美拉尼亞(德國和波蘭北部靠波羅的海地區(qū))登陸,連戰(zhàn)連捷,迅速鞏固了德意志北部新教諸侯的地盤。
????此后古斯塔夫二世一路向南,于1632年占據(jù)了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城。但好景不長,幾個月后在呂岑戰(zhàn)役中,年僅38歲的瑞典國王不幸戰(zhàn)死,瑞典軍隊雖然最終取勝,卻受到了很大損失。
????接下來戰(zhàn)事逐漸向著有利于神圣羅馬帝國一邊傾斜,到了1634年的諾爾德林根戰(zhàn)役后,薩克森選侯約翰·格奧爾格代表德意志諸侯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簽訂了《布拉格和約》,不再支持瑞典,使瑞典軍隊陷入了孤軍作戰(zhàn)的危險境地,神圣羅馬帝國軍隊則轉入了戰(zhàn)略反攻。
????歐洲大陸打得熱火朝天,英格蘭做為歐洲的一方勢力此時又在干嘛呢?他們也沒閑著,先是與西班牙打了一架,然后又卷入了法國內戰(zhàn)。
????結果兩次都輸了,時任英國國王查理一世面對國庫空虛束手無策,連戰(zhàn)爭賠款也還不上。下議院還一個勁兒的不配合,哪兒還有心思去歐洲大陸上摻合,正窩在島上想辦法籌錢呢。
????除了南歐、西歐、北歐的這些國家之外,在17世紀初的歐洲東部還有兩個舉足輕重的國家足以影響整個歐洲的走勢,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和奧斯曼帝國。
????準確的講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也參戰(zhàn)了,只是叫聲大動作小,光鼓掌加油不掏錢也不出兵,標準的滑頭。
????奧斯曼帝國倒沒像波蘭這么雞賊,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東邊的波斯薩珊王朝在阿巴斯一世的領導下國力日漸增強,從1603年起連續(xù)三次戰(zhàn)勝奧斯曼帝國,奪得了整個外高加索地區(qū)的控制權,不斷向西蠶食著帝國領土。????1623年,波斯軍隊向伊拉克進發(fā),奧斯曼帝國堅決迎戰(zhàn)。目前雙方在外高加索和伊拉克一帶打的難解難分,十多年了也決不出勝負,哪兒還有精力去歐洲插一腿。
????難道說世界上到處都在打仗,風景唯有這邊獨好嗎?過去的十年差不多還真是這樣。亞洲東部和南部,在大明帝國日漸強盛的背景下秩序井然,沒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