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早就成了晉商的天下,如果把互市弄到那里去,誰能與蒙古人交易、交易什么貨物、以什么價格買賣,都會被晉商們背后的影子全盤把控,其他人根本插不進手,也包括皇帝。
????古北口和潘家口、喜峰口分屬密云后衛和東勝右衛,歸山海關總兵管轄。杜松和孫承宗都是?;逝晒賳T,再加上近在咫尺的御馬監、海軍和錦衣衛監控,不光晉商無法一手遮天,其他商人來了也得踏踏實實按照規矩行事。
????另外洪濤還有個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借商人的資本免費替朝廷搞基建。
????凡是商業繁華的地區,交通問題必須要提上日程。如果官府不投資,商人們也會自籌資金把路修好。這樣一來,等于是幫助朝廷把通往兩個邊境重要關隘的戰備公路給修好了。
????與蒙古人結盟肯定也只能是短暫的,即便大明愿意永久和平,蒙古人也不會答應。原因很簡單,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發現和大明互市建廠很虧,大頭全讓漢人賺走了,蒙古部落只剩下湯湯水水。
????從商業角度出發,把本來沒什么大用的羊毛、羊皮賣給漢人蒙古人并不吃虧,可是人這個玩意,老祖宗算是給總結明白了,有句話說的好,不患寡而患不均。
????當大家都拿羊毛、羊皮不當好東西的時候,誰都不會太在意其價值??墒钱斞蛎?、羊皮被加工成毛氈、毛毯、毛呢和毛線,且賣出了十幾倍、幾十倍的價格之后,人們就會很在意了。
????到時候牧羊剪毛的牧民心里一定不太平衡,總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忙活了一整年,結果還沒狡猾的漢人掙得多。蒙古貴族們也一樣,肯定也覺得原本的利益分配比例不公平,他們拿少了。
????不管啥買賣,只要合伙人之間出現了這類心里不平衡的現象,結局只能有一個,內耗越來越大,最終倒閉關門。然后股東們翻臉成仇,脾氣好點的老死不相往來,脾氣爆點的直接大打出手。
????所以洪濤在推出雙方互市建廠結盟的計劃時,就沒打算把生意做長久。不對,生意還是要長久做下去,但要把模式稍微變一變,用來規避即將出現的心理不平衡。
????說起來也怪,在公平交易的原則下辦事,總會有人覺得吃虧了??墒钱斈阏碱I了他們的家園、剝奪了他們的牧場、搶走了他們的羊群、把他們全變成飼養員,每月只能拿點死工資,狗屁權益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反倒啥毛病都沒有了。
????只要能按月發放工錢,逢年過節再放個假,順便讓孩子上個學堂讀幾本書,隔幾年給漲幾錢銀子的薪水。他們就會感恩有加,甚至產生一種錯誤認知,總覺得下一代能成為人上人,也能建廠給別人發工資。
????不光牧民這樣,漢人也這樣。當年福王要就藩的時候在屬地里強征勞役大興土木,把當地很多農戶搞得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很多人失去了土地無法生活,只能進入城市變為流民和乞丐。
????京城也來了不少這樣的人,內城進不來就在外城和城墻根聚集。洪濤剛登基的第一年冬,天降大雪,很多流民和乞丐都被凍死在路邊。順天府上疏皇帝請旨開倉賑濟,在外城和城外設立了十幾處粥廠。
????結果勉強靠喝粥熬過冬天的流民和乞丐們一邊排隊領粥一邊跪地磕頭,高呼皇帝圣明、皇帝萬歲,這都是陳矩親眼所見,還特意跑回來向皇帝報喜。
????但做為皇帝,洪濤并不認為此種場面有啥可值得高興的,反而感覺有些悲涼和憤怒,于是提了幾個問題讓陳矩去琢磨。
????流民和乞丐們喝粥所用的糧食,有沒有可能就是產自他們自己的土地里呢?如果福王沒有侵占田畝,他們在家種地,有沒有可能不光喝粥,還能吃上幾口大饅頭呢?而福王侵占田畝是依仗誰的權勢呢?有沒有可能罪魁禍首就是皇帝?
????皇帝拿走了農民的糧食,還侵占了他們的土地,待他們快要餓死的時候,隨手扔出去一把稻谷或者面粉,卻換來了他們的感激涕零,這個邏輯是不是有點滑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