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的費迪南德·馬克思親王,時年24歲。相比起他的兄長弗蘭茨約瑟夫來說,更為聰穎些。這其實很不公平。作為長子的弗蘭茨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然而無論是大臣們還是人民,認為費迪南德親王更適合成為奧地利的君主的,為數不少。
????母親索菲太后很失望的發現,自己選擇的皇帝似乎在才能上不如二兒子。但是……又似乎,一位性格優柔的皇帝,仿佛更好一點……
????伊麗莎白時常會想:幸好索菲太后沒讀過中國的太后們垂簾聽政的故事……
????憑心而論,在弗蘭茨剛坐上皇帝寶座的時候,索菲給予了兒子極大的精神支持。她為他鏟平通向王冠的敵人,說服丈夫不把兄長的權杖拿在手里,利用大革命逼迫強硬路線的外交大臣梅特涅下臺;生活上克勤克儉,政治上指引年輕的皇帝,并且在皇帝遇刺的時候,不顧自身的安危攔在皇帝的身前。弗蘭茨對母親索菲充滿愛意和歉意。
????盡管索菲太后受傷頗重,卻還是堅持著,為二兒子的婚事操勞。[注39]
????費迪南德的未婚妻是薩克森-科堡的公主夏洛特,公主的父親是比利時國王,母親是法國前國王的公主。這次聯姻為哈布斯堡家族帶來了一位血統高貴的兒媳婦。顯然,這是一樁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索菲太后對準兒媳婦的血統和容貌都甚為滿意,并毫不吝嗇的表現出她的滿意。
????這使得伊麗莎白產生了一點點妒嫉。妯娌倆尚未見面,就已經產生了敵對情緒。
????費迪南德·馬克思親王在12月前往圣彼得堡遞交最后通牒,是在弗蘭茨和伊麗莎白商量之后定下的最佳人選。伊麗莎白以認真嚴肅的態度對弗蘭茨說明:“你去年明確的表示出來,跟沙皇尼古拉一世劃清了界限,這使得俄國對奧地利非常惱火。幸好尼古拉去世了,新沙皇并不想打這場仗,那么,利用這次機會,讓哈布斯堡家族首先對新沙皇示好,以杜絕高盧人試圖拉攏俄國、分裂神圣同盟的企圖不能得逞,才是上上策。”
????這個想法自然不是伊麗莎白自己能想出來的,也不是華倫斯塔主教告訴她的,正在法國同銀行家們周旋的主教大人,無暇一步一步指點皇后。華倫斯塔主教在維也納向皇后灌輸的政治教育,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伊麗莎白在這個大環境之下,進步神速。
????華倫斯塔主教向伊麗莎白指出,盡力修復同俄國的關系,牽制法國的野心,才能盡量自保。大方向明確的給了出來,怎么做,就看皇后的悟性了。伊麗莎白自然必須要抓住這次的和談。
????費迪南德在奧地利時以聰敏、和善、富有親和力而聞名,圣彼得堡雖然態度不怎么親切,也不會冷落一位奧地利親王。此時已經傾向于親法的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格爾柴科夫出人意料的并沒有陪同親王一同前往圣彼得堡。沙皇緊急召回了格爾柴科夫,準備聽取他的意見。
????俄國并不同意修訂版四點方案中關于比薩拉比亞的規定,又篤定英法奧各國會由于制度和利益的不同,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發生爭吵。布奧爾對俄國施加壓力,他對格爾柴科夫說:“到1856年1月18日為止,如果不給一個滿意的答復,我會驅逐你回國。”這是□□裸的外交威脅了。
????與此同時,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也致函亞歷山大二世,“懇切請求”他讓步,并威脅說:“如果俄國拒絕奧地利的建議,那就請沙皇衡量一下‘對于俄國和普魯士本身的真正利益可能招致的后果’”。
????費迪南德·馬克思親王在圣彼得堡期間,會見了無數俄國貴族。按照皇帝夫妻的授意,有目地的向沙皇器重的大臣示好,表達了奧地利皇帝對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哀悼和追思;解釋兄長弗蘭茨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對沙皇的背叛,完全出于某些勢力的誤導和逼迫;又把伶俐乖巧的勒菲·安斯巴哈送到沙皇皇后身邊。費迪南德相當能干,很好的領會了兄嫂的意思,并且圓滑的既不表現的刻意討好沙皇,又令俄國君臣覺得奧地利皇帝態度懇切。
????1856年1月15日,沙皇召開御前重臣會議,決定接受奧地利的最后通牒作為和談的基本條件。1月17日,俄國將這個決定通知了費迪南德親王,并約定多邊和談。
????但是,關于和談的正式地址,各國都有不同意見。
????拿破侖三世堅持要在巴黎召開,而弗蘭茨則堅持要訂在維也納;英國似乎較為重視奧地利方面的意見;撒丁支持法國;俄國作為戰敗國,不考慮他們的意見。[注40]
????然則,伊麗莎白早就吩咐過費迪南德,“和談地點一定要是維也納,如果不能在維也納,就去另外一個中立的沒參戰的國家。總之堅決不能是法國。”